
北京化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譚占鰲教授和于潤楠教授帶領其團隊,在鈣鈦礦 / 有機疊層太陽能電池(PO - TSCs)這一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這類電池具備制造成本低的顯著優勢,其對鈣鈦礦層和有機吸收層采用的正交溶劑處理方法,與低溫、高通量沉積技術高度兼容。然而長期以來,子電池和互連層(ICL)的能量損耗嚴重制約著這類電池性能的提升。
在本篇文章中,團隊創新性地提出一套針對 PO - TSCs 的能量損耗管理策略。著力調控鈣鈦礦前子電池中的缺陷態;著力減少互連層的光學與電學損耗。通過研究發現pyridinium bromide perbromide(溴化吡啶全溴化物)與鈣鈦礦層間的氫鍵和配位相互作用產生協同效應,有效抑制了離子遷移,極大程度降低了能量損耗。同時,團隊精心優化基于五氧化二釩(V?O?)的互連層結構。優化后的結構不僅在近紅外光子區域展現出**的透射率,還能實現電荷載流子的無障礙提取,為體異質結內的光管理提供低損耗界面,進而有效平衡前、后子電池間的電流。*終,團隊成功制備出性能優異的鈣鈦礦 / 有機疊層太陽能電池,其光電轉換效率高達 25.1%,開路電壓達 2.10 伏特。通過雙管齊下降低光學與電能損耗,團隊獲得了高光電轉換效率(PCE)的 PO - TSCs 。具體而言,通過鈍化寬帶隙(WBG)鈣鈦礦缺陷,顯著降低能量損失(Eloss),大幅提升了鈣鈦礦子電池的開路電壓(Voc)。在互連層結構設計上,團隊展示了低光學和電學損耗的方案。相較于基于三氧化鉬(MoO?)的互連層,基于 V?O?的互連層在近紅外(NIR)區域透射率更高,且具備更好的導電性、更高的載流子遷移率以及更匹配的能級排列,有效改善了電荷傳輸與提取,減少電荷復合,將互連層電荷積累降至*低,實現了鈣鈦礦與有機子電池間電流的平衡。北京化工大學譚占鰲教授和于潤楠教授團隊的系列研究成果,充分凸顯了同步降低子電池能量損耗與互連層光、電損耗,對于構建高性能 PO - TSCs 的關鍵意義,為該領域的后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Minimized optical/electrical energy loss for 25.1% Monolithic perovskite/organic tandem solar cellsZhangwei He, Runnan Yu, Yiman Dong, Ruyue Wang, Yuling Zhang & Zhan ao Tan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7093-1#Sec2



- 產品咨詢及購買請聯系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