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吳武強組ACS Nano:提高二維鈣鈦礦覆蓋層的導電性,以實現高性能無空穴傳輸層的3D/2D異質結構鈣鈦礦光伏器件發表時間:2025-02-10 10:45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s)作為低成本、高效率的光伏技術代表,其性能的持續提升一直是科研領域的重點研究方向。構建三維(3D)/二維(2D)鈣鈦礦異質結構已被證實為提升PSCs效率和穩定性的有效策略。然而,2D鈣鈦礦覆蓋層的導電性較差及其與3D鈣鈦礦層能級不匹配的問題限制了器件性能的進一步提高。針對這一挑戰,中山大學化學學院吳武強教授帶領其團隊取得了一項重要突破。 吳武強教授團隊開發了一種簡單而高效的化學協同修飾策略,該策略巧妙地結合了無機高價態鈮離子(Nb5+)金屬摻雜劑和有機銨鹵化物鹽,成功地在底層3D鈣鈦礦層上原位生長出高質量的2D鈣鈦礦覆蓋層。這一創新方法不僅顯著提升了2D鈣鈦礦覆蓋層的導電性,增幅達到43%-60%,還顯著降低了3D與2D鈣鈦礦層之間的能量勢壘,同時增強了3D/2D異質結構鈣鈦礦堆疊的內建電場強度。此外,2D鈣鈦礦覆蓋層還顯著降低了缺陷密度,降幅高達29%,這一結果已經通過空間電荷限制電流(SCLC)測試得到了充分驗證。 由于電荷提取效率的提升和非輻射復合的有效抑制,基于這種優化后的3D/2D異質結構鈣鈦礦薄膜的刮涂無空穴傳輸層PSCs實現了高達23.2%的光電轉換效率(PCE),這一效率相比對照器件(19.5%)提升了約19個百分點。這一成果不僅展示了簡化結構高性能PSCs的潛力,還通過可擴展制造技術實現了成本效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改性后的3D/2D鈣鈦礦基器件還展現出了更高的運行穩定性。我們的策略有效地利用了2D鈣鈦礦的優勢,同時成功地緩解了其缺點,為設計更**的3D/2D鈣鈦礦異質結構提供了有見地的視角。這一研究成果不僅為構建更高效、更穩定的鈣鈦礦基光電器件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也為推動未來光伏技術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文獻信息: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4c11785?fig=agr1&ref=pdf - 產品咨詢及購買請聯系我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