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電李美成組small:效率25.69%!通過鹽酸協同優化埋藏界面實現高效穩定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發表時間:2024-12-30 11:16 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的研究中,已證實將氯元素引入二氧化錫(SnO2)電子傳輸層(ETL)能夠顯著增強SnO2與鈣鈦礦之間的界面接觸。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氯在鈍化SnO2表面陷阱缺陷上的作用,而對其在埋藏界面上的潛在影響則關注較少。針對此問題,華北電力大學的李美成教授帶領其團隊通過特定的化學處理過程,創新性地將鹽酸(HCl)作為氯源引入商用SnO2中,成功制備出氯封端的SnO2(Cl-SnO2)ETL,旨在優化PSC的埋藏界面特性。 在這一過程中,HCl發揮了雙重關鍵作用。它不僅通過酸堿反應有效去除了原本可能有害的氫氧化鉀(KOH)穩定劑,轉化為氯化鉀(KCl),從而避免了KOH對器件性能的潛在負面影響;還顯著調節了鈣鈦礦的結晶過程,減少了埋藏界面處的碘化鉛(PbI2)殘留和空隙,進一步提升了界面的質量和穩定性。 實驗結果顯示,采用這種Cl-SnO2 ETL的PSC效率從21.93%大幅提升至25.39%,提升幅度高達15.4%。更值得一提的是,經過認證的效率更是達到了25.69%,創下了基于Cl-SnO2 ETL的PSC所報道的*高效率記錄。此外,該PSC在暴露于空氣中2900小時后,效率仍能保持在初始效率的90%,這一優異表現遠高于對照組的56.1%,充分證明了其出色的空氣穩定性。 這項研究不僅為PSC的性能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為未來高效穩定PSC的商業化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協同優化埋藏界面,李美成教授團隊的研究不僅提升了PSC的效率,還顯著增強了其長期穩定性,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領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Synergistic Optimization of Buried Interface via Hydrochloric Acid for Efficient and Sta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sXing Zhao, Danxia Wu, Huilin Yan, Peng Cui, Yujie Qiu, Bingbing Fan, Xiaopeng Yue, Liang Li, Meicheng Li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smll.202408606- 產品咨詢及購買請聯系我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