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鈣鈦礦埋底界面處實現優秀的界面接觸和能帶排列對于降低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s)能量損失至關重要。在這篇文章中,四川大學彭強、吳義輝團隊將一系列氟取代琥珀酸衍生物合理地引入鈣鈦礦埋底界面。四氟琥珀酸(TFSA)具有對稱的分子結構和較強的電負性,是功能分子中優選的界面調節劑。
TFSA不僅可以通過多位點氫鍵有效穩定FA陽離子,還能通過配位效應鈍化Pb2+缺陷。此外,TFSA精細調節了MeO-2PACz的形態排列,并使其表面接觸電勢均勻化,從而形成高質量鈣鈦礦薄膜,降低了界面電荷傳輸勢壘,抑制非輻射復合。
*終,研究團隊在0.09cm2的倒置器件上獲得了25.92%的效率(經認證為25.77%),電壓損失為0.36V,并具有出色的長期運行穩定性,這是基于RbCsFAMA鈣鈦礦的倒置PSCs*高值。此外,12.96cm2(有效面積)的微型模塊提供22.78%的效率,顯示出升級潛力。這項研究為合理調節埋底界面能量損失以獲得高效穩定的倒置PSCs開辟了一條有效途徑。
Minimizing the Buried Interfacial Energy Loss by a Fluorine-Substituted Small Molecule for 25.92%-Efficiency and Stable Invert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Xin Chen, Qi Wang, Hui Wei, Jiewei Yang, Yuqi Yao, Weijian Tang, Wuke Qiu, Xiaopeng Xu, Lin Song, Yihui Wu and Qiang 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