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受紫外可見光損傷的情況下穩定嵌入鈣鈦礦-基底界面是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和組件長期面臨的挑戰,因為它在紫外可見光照射下會導致能量損失和相不穩定。在這篇文章中,蘭州大學曹靖等人開發了一種利用近統一光致發光的氰基有機發射體埋底界面增強策略。
由于偶極均質效應,三苯胺基發射體中氰基周圍電子分布變得更加分散,使其更適合補償碘化物空位,并加強埋底界面處的PbI6八面體構型。這種具有近統一光致發光的發射器進一步抑制了長期照明過程中的光化學降解,從而有助于更好的電池性能和穩定性。有效面積為0.10cm2的器件獲得了25.67%(認證25.09%)的高效率,而太陽能模塊的記錄效率為23.41%(認證22.83%),孔徑面積為11.44和72.00cm2的效率為21.91%。在**功率點工作條件下,連續1sun照射1000小時后,未封裝的器件保留其初始性能的90%。
Organic emitters with near-unity photoluminescence to reinforce buried interface of perovskite solar cells and modules
Zhen-Yang Suo, Guo-Bin Xiao, Zhenhuang Su, Runmin Dong, Xijiao Mu, Xingyu Gao, Yiying Wu and Jing Cao